現代物流業是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在今后的規劃中,要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明確物流園區規劃的目的,從城市的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和引導物流向園區的合理集中,充分認識到土地或空間只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而不是核心要素,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管理。下面建筑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淺談一下物流園區規劃設計要注重的幾個方面:
1、規劃功能布局
1)一般有辦公區(辦公樓、展覽樓、酒店)、生產區(交易區、倉儲區、加工區等)、配送區、配套區(生產配套區,如垃圾處理、汽車修理、燃料供應等)、(生活配套區,如綠地、居住區、商業、餐飲等)、發展備用區。根據各功能區的布局要求和時序發展的合理性,安排各功能空間;
2)通過交通流線的規劃,合理組織貨運交通,協調庫區汽車運輸和貨物轉運的關系。
3)特例-綜合納稅申報區,具備通用港口物流、納稅申報物流(進出口倉庫)、納稅申報處理、納稅申報貿易、綜合服務五大功能。
配套部分:宿舍、商業、商務、餐飲、汽修、加油等配套服務。
2、存儲區域
1)倉庫組。出口監管倉庫分為出口分銷倉庫和國內轉換倉庫。根據不同儲存貨物的特點,按要求在貨物區設置倉庫。為了減少兩類倉庫之間的相互干擾,計劃對其進行分區。
2)室外車場群。由于堆放物品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占地面積大,從整體景觀、運輸和裝卸等角度考慮,設置室外堆場。
3)貨物裝卸區。貨物裝卸區是貨物入庫前的中轉區。貨物裝卸區裝卸方式的合理選擇可以有效提高內部貨物中轉的效率。
3、道路規劃
主干道直接與區域交通主干道相連,或連接城市主干道。每個功能區都有自己的交通系統,內外分離,有機聯系。停車盡量沿各功能區外圍布置。同時應利用寬闊的道路場地來滿足臨時機動停車的要求。道路組織應盡可能采用環路組織形式。規劃一條主干道構成規劃區主要道路的骨架,形成規劃區的環狀網絡結構。
4、綜合交通規劃
1)交通組織。物流園區按照快速集散、有效分流、短平快流線的原則組織交通,確保本區域交通有序、安全、便捷、快速疏散,最大限度減少往返,保持各功能區道路與園區道路(城市道路)的良好銜接,形成內外一體的暢通物流通道。規劃區主要為貨運交通,由外圍貨運交通和規劃區內主要貨運交通組成。通過對內對外貨運的合理組織,形成有序的貨運流線。
2)靜態交通。主入口、聯合辦公、企業辦公服務區前設置外部車輛停放區。停車區服務半徑300 ~ 500 m,停車方式為大型車輛停車。建議以垂直停車為主。最小坡度0.3‰,通道平行1.0%,垂直3.0%(防止汽車打滑)。滿足外部旅客和貨車的停放要求,避免干擾倉庫,滿足內部貨車的臨時停放要求。
5、綠化景觀規劃
倉庫用地內的綠化景觀應以帶狀綠化為主,樹種以喬木為主。在聯合辦公區和綜合服務區設置帶狀綠地;儲存區圍墻內設置帶狀防護綠化。最好能長期保留一顆綠心;一般綠化和景觀主要布置在城市主干道(公園主干道)、辦公樓、會展建筑、生活配套區、商務區等局部區域(停車場)。
6、建筑設計
主要有辦公樓、倉庫建筑、公共服務建筑等。在倉儲物流園區的規劃中,各種建筑都有不同的特點。規劃要求各類建筑設計的風格和色彩應與周圍環境和建筑相互呼應,形成良好的整體空間效果。沿街公共建筑的色彩設計應注重人性化、公共性和時尚性,體現現代物流園區的特點。整體色彩以淺暖色為主,可根據不同的建筑特點合理搭配顏色,辦公樓的色彩應簡潔明快,以淺色和低亮度為主,體現現代物流園區的空間氛圍;公共服務建筑要求明亮、協調、整體、統一的視覺導向,以暖色為主要色彩選擇,輔以鮮艷明亮的色彩,進行整體對比。
倉庫除了要與自身的功能、形式、體量相協調外,還要與建筑所處的環境有一定程度的協調。在規劃建筑色彩的選擇問題上要體現現代倉儲區的氣息,以白墻淡藍色屋頂為主。
7、控制指標-容積率
倉庫用地容積率指標(W)一般控制在0.6-0.8之間,但在實際用地規劃設計條件下,該指標調整為0.5。統籌考慮倉庫、貨場、大型貨車停放、綠地等相關問題后,得出容積率一般可控制在0.3-0.5之間。物流園區的容積率與物流園區的類型、運輸車輛的類型、貨物的存放方式、貨物的種類密切相關。樓層越小,貨物越容易堆放,運輸車輛越小,容積率越高。相反,物流園區容積率的計算要和當地規劃部門對接。

收藏我們
在線留言
站點地圖
全國咨詢熱線 : 
